青岛华厦眼科耿燕教授团队创新多学科协作精准诊疗顽固性干眼症获进展
青岛华厦眼科医院干眼专科是青岛市较早开展干眼专病诊疗体系的科室之一,目前由知名眼表疾病专家耿燕教授领衔亲诊,汇聚了一批拥有专业资质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病情,进行个性化干眼治疗。
目前干眼科团队在部分“顽固性干眼”治疗方面取得突破进展,通过融合神经科、疼痛科、免疫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进行联合干预,实现了从病因诊断到治疗方案制定的全方位优化,为临床顽固性干眼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典型案例呈现,多学科联合诊疗破解干眼难题
案例一:患者李女士(30岁),IT从业者,因双眼持续性刺痛、灼烧感12个月,伴畏光、异物感影响生活工作就诊。患者角膜屈光术后出现干眼症状,多次常规眼水及物理治疗(睑板腺按摩、OPT)效果不佳,已不能正常盯屏幕工作。耿燕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包括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痛觉超敏测试等检查,发现其角膜神经纤维密度降低,神经形态异常,最终确诊为“MGD伴角膜神经痛(NCP)”。
据此,耿燕教授除了制定包括0.1%氟米龙滴眼液、自体血清滴眼液、OPT等眼科治疗外,联合综合医院疼痛科专家会诊,给出了加巴喷丁、盐酸曲唑酮等抑制神经传导、抗焦虑药物及认知行为疗法在内的综合方案。治疗2周后,患者眼睛刺痛频率减少40%;1个月后患者可耐受日常屏幕工作2小时;3个月后,患者可维持正常工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全文
案例二:患者张先生(49岁)因双眼持续干涩磨痛,伴畏光、刺痛3年就诊,两年多常规干眼症治疗,应用多种人工泪液、贝复舒眼用凝胶、0.05%环孢素滴眼液及睑板腺按摩、雾化及OPT等物理治疗,但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加重。患者自述“严重时闭眼也不舒服,打1小时羽毛球期间需要点无数次眼水,不然就睁不开眼睛”,焦虑情绪明显。
针对张先生的特殊情况,耿燕教授给予患者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痛觉超敏测试等检查,发现其角膜神经形态明显异常。治疗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三管齐下策略,打破"疼痛-焦虑"恶性循环:通过联合神经科给予艾迪苯坤修复神经损伤,氟哌嗪吨美利曲辛片抗焦虑,眼科OPT治疗抗炎改善脂质分泌,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治疗4周后,患者刺痛症状显著缓解,自述打羽毛球1小时期间不需要点眼水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创新诊疗模式:神经修复+抗炎+多学科联合干预
针对部分顽固性干眼症患者“症状重体征轻”的临床诊疗要点,耿燕教授特别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症状与体征分离(如剧烈疼痛但角膜染色阴性)且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神经形态异常时,需高度警惕角膜神经痛(NCP)的可能。尤其对常规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NCP的继发因素”。
目前,耿燕教授团队与综合医院神经科、风湿免疫科、疼痛科及心理科均建立了稳定的会诊机制,这种“局部抗炎+神经修复+痛觉传导抑制”协作模式,可重点解决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焦虑抑郁状态的顽固性干眼症,显著提升复杂病例的治疗效果。
青岛华厦眼科医院干眼专科将继续深化诊疗技术的精细化、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化、长期管理的智能化及科学研究的临床转化,不断推动干眼症诊疗领域的发展,通过持续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探索更多创新疗法,助力更多患者早日摆脱干眼症的困扰,重获清晰视界与健康生活。
专家简介
耿燕,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眼科主任,现任青岛华厦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青岛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委会委员,青岛大学眼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德国多特蒙德中心医院访问学者。
拥有丰富的临床手术经验,熟练掌握眼科及相关学科复杂、疑难、少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多次参加复杂、疑难危重患者病例的讨论与抢救,工作30余年来,共完成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各类眼科显微手术近万例,同时对干眼及相关眼表疾病的诊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及神经眼科疾病的诊疗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多年来,由其主导的科研创新成果,先后有5项获得省、市、局级奖励,并在《中国实用眼科》、《中华医师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等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评论